买早点、寄快递、逛超市、喝咖啡、找家政服务……老百姓家门口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已经成为满足日常消费需求的重要渠道,让社区在保留便利生活本质的同时,给衣食住行的日常划定了舒适的半径。
社区商业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范围内的商业形态,因多业态聚集而形成,具有相对独立性、高度便利性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城市商业持续发展,社区商业更是不断补齐设施短板,丰富商业业态、创新服务能力,不仅满足社区居民购物、餐饮等消费需求,还为居民提供门诊、洗衣、修车等多种综合服务,在实现自身结构不断升级的同时,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载体。
农贸市场作为凝聚老百姓一日三餐烟火之气的重要场所,想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可以将发展方向与社区紧密结合,提供更加便捷、贴心的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需求。
发挥天然优势
融入多元化业态
国家商务部等13部门发布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明确提出,支持菜市场(菜店)拓展服务业态,提升环境、卫生和质量,促进放心消费、惠民消费。
作为大型民生消费场所,农贸市场具有汇聚人气的天然优势,在提供农产品销售服务的同时,融入餐饮店、便利店、书店、咖啡店等业态,吸引小区的居民来这里采买三餐食材,也带动着其他业态的消费,更好满足了居民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的需求。相辅相成的多元化业态正在发挥独特的魅力。
保持接地气
补齐便民服务
错峰营业、社区团购,后疫情时代,社区商业正在发挥其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拥有最核心的竞争力,即方便和快捷。
这与《计划》指出的“发展集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于一体的社区工坊,明码标价,提供平价维修服务”有着相似的内核,即保持便捷与接地气的民生服务。
农贸市场是烟火气最浓厚的地方,在接地气方面应该更好地满足民生期待。将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一种或多种服务合理地嵌入,做到让家门口的消费更便捷。
智慧化升级
用技术精准“算计”需求
城市化与互联网经济的大冲击下,农贸市场这一传统零售模式下零散、臃肿的缺点被置于显微镜下,“执拗”于原始与质朴的传统农贸市场不得不直面客流下滑的事实。
光顾农贸市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除了忙于工作这个原因之外,各式“潜规则”,也成为年轻人不愿意“光临”菜市场的隐形门槛。虚报价格、不熟知的蔬菜种类、不透明的价格、看人下菜的摊主、弄虚作假的“鬼称”、需要赶早的买菜定律,年轻人进入传统市场困难重重。
智慧化升级,打造年轻化、多样化的内容和业态,拓展消费体验场景,正成为农贸市场拥抱年轻人的机会。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农贸市场数字化,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降低综合成本,提升数字化体验。如电子支付、智能称重、数据分析等,提高交易效率和服务质量。
线上线下融合已经成为商业发展的新趋势,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务平台,整合商户资源,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利用大数据开展监测分析,精准补建网点,拓展服务功能,挖掘消费潜力。
农贸市场不再只是简单的农产品消费场所,而是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纽带,“互联网+万物”的商业逻辑,正在一遍遍被验证。“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无论菜市场的布局形式如何变迁升级,真正打动人心的还是熙熙攘攘间的市井烟火与生活本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