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生鲜食用农产品》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2023年第10号国家标准公告,《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生鲜食用农产品》(GB 43284-2023)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将于2024年4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明确了蔬菜(含食用菌)、水果、畜禽肉、水产品和蛋等五大类生鲜食用农产品是否过度包装的技术指标和判定方法。
主要技术指标包括三方面:
一是针对不同类别和不同销售包装重量的生鲜食用农产品设置了10%—25%包装空隙率上限。二是规定蔬菜(包含食用菌)和蛋不超过3层包装,水果、畜禽肉、水产品不超过4层包装。三是明确生鲜食用农产品包装成本与销售价格的比率不超过20%,对销售价格在100元以上的草莓、樱桃、杨梅、枇杷、畜禽肉、水产品和蛋加严至不超过15%。
政策解读:
计入包装成本的销售包装包括:包装材料、拎袋、网袋/网兜、网套、捆扎物、衬垫、小型工器具、非生鲜食用农产品类赠品等,不包括冷却、气体调节、防潮等保鲜保活功能性用品。本文件实施之日前生产或进口的生鲜食用农产品可销售至保质期结束。自实施之日起,市场上不允许再生产不符合新标准包装要求的生鲜食用农产品。6个月的过渡缓冲期即将结束,市场要在4月1日前尽快完成整改达标。
全国农产品监测总体合格率97.8%
2023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牢牢守住了质量安全底线。全年全国农产品监测总体合格率97.8%。
新农安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列入的小农户纳入监管范围、增加使用禁用药物“拘留”处罚措施、对常规药物残留超标单列罚则、实施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等4项重大新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政策解读: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础环节,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农产品市场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建立食品安全溯源体系来把控农产品安全问题,既为守护“菜篮子”提效加速,又能有效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新利好
中央财办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围绕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先一公里”问题,加快补齐农村流通设施短板,加快建设冷链设施,强化农村流通数字赋能,继续推动商贸、电商、农产品流通等企业产业链向农业生产环节延伸。
2023年至2025年,有关部门继续安排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各地改造升级一批乡镇商贸中心、集贸市场、乡镇大集和农村新型便利店,努力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与城市同样质量的商品、享受同样标准的服务。
政策解读:
随着城乡发展的日益均衡,乡镇地区的消费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抢占下沉市场,可见其具备的巨大潜力。农产品市场作为具备公益、惠民属性的场所,在政策利好下,积极参与改造升级、拥抱互联网,加速农产品流通,不仅具备保障民生的社会价值,也能通过深耕下沉市场,提供更贴近当地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